超导技术的发展历史

Connor 火币交易所 2024-06-11 4026 0

超导技术的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,自荷兰物理学家海克·卡麦林·昂尼斯(Heike Kamerlingh Onnes)首次发现超导现象以来,这一领域经历了多个重要的里程碑。以下是超导技术发展的历史概述,特别关注室温超导的最新进展:

超导技术的早期发现(1911年)

1911年:昂尼斯在研究水银的低温电阻时发现,当温度降至约4.2K时,水银的电阻突然消失,这一现象后来被称为超导电性。昂尼斯因此获得了1913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。

超导理论的发展

1930年代:伦敦兄弟提出了伦敦方程,这是对迈斯纳效应(超导体内部磁感应强度为零)的唯象描述,解释了超导体的零电阻和完全抗磁性。

1950年代:金茨堡和朗道提出了Ginzburg-Landau理论,进一步描述了超导体的宏观量子效应。

1957年:巴丁、库珀和施里佛提出了BCS理论,解释了传统金属和合金的超导电性,这一理论也预言了超导临界温度的上限。

高温超导体的发现

1986年:Bednorz和Müller发现了La2-xBaxCuO4,这是一种临界温度超过30K的超导体,打破了之前认为超导临界温度不会超过40K的理论限制。

2008年:细野小组报道了LaFeAsO体系的超导电性,随后中国科学家发现了临界温度高达55K的铁基超导体。

室温超导的研究进展

2023年7月:韩国科学家团队声称发现了世界首个室温常压超导体——改性铅磷灰石晶体结构LK-99,其超导性与量子阱的形成密切相关,且在127℃以下常压都能实现超导。

2023年10月:《自然》杂志报道了美国罗切斯特大学工程与应用科学学院的助理教授兰加·迪亚斯团队的成果,他们报告了一种含有氢、硫和碳的化合物,可在高达287.7±1.2K的温度下实现超导。

室温超导的争议和挑战

尽管有关于室温超导体的报道,但这些发现仍存在争议。一些研究指出,LK-99中的类似超导行为实际上是由于Cu2S结构转变引起的电阻率降低,而非真正的超导性。去除Cu2S后,LK-99表现为抗磁性半导体特性,因此不适合被视为室温超导体。

室温超导的实现是物理学和材料科学领域的一个重要目标,因为它将极大地扩展超导技术的应用范围,包括能源传输、磁悬浮列车、医疗成像等领域。然而,室温超导的研究仍然充满挑战,需要更多的实验验证和理论发展来解决目前存在的问题和争议。

评论